当地方政府、景区、旅行社、航空、酒店等领域在宣扬自个如何“才智”时,科技含量仿佛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,但若仅仅从技能到技能的循环,忽视旅行者的需求,这并不算真实的“才智旅行”。才智旅行这个概念已经提出好几年了,但随着国家旅行局把今年定为“才智旅行年”后,各个旅行企业近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“才智布局”。
上周,“中国国旅”APP正式上线运营,标志着国旅总社也开始进军移动端旅行市场。但国旅总社副总裁王延光表示,才智旅行的核心不一定是看在互联网技能上是不是有突破,而更多地应该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是不是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。他认为,一些非常成功的互联网旅行企业,与其说它的互联网技能成功,不如说它在新的时代,在花费者呈现新的花费需求的前提下,比传统旅行社更好地满足了花费者需求。
而和旅行社的升级改造相比,一些地方政府和景区的才智化进程更加大张旗鼓,但多少却显得有些盲目。手机导游、景区电子地图、网络虚拟旅行等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才智旅行项目,而这些项目大多归于通过技能手段来充门面、摆功绩,建设起来花费不菲却实用性不强。相比之下,还不如尽早让城市和更多景区实现WIFI覆盖对游客的帮助更大。
可以预见,随着游客越来越散客化、个性化,“才智旅行”的论题还将连续,但如何让旅行者在行前、途中、游后都能做到随心所欲,轻松出游,而不是处处碰壁、茫然无措,这也许才是“才智旅行”的建设者们最应该考虑的疑问。毕竟,“才智旅行”应该是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,技能的保证固然重要,但以人为本才是关键。
|